Search

莫羅博士指出,處境化共有普世、國家、家庭和社會、以及個人4個層面。「普世處境」是指人類是受造之物,有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莫羅博士指出,處境化共有普世、國家、家庭和社會、以及個人4個層面。「普世處境」是指人類是受造之物,有與生俱來的各項需要,且有內心道德倫理以及植根內心深處的罪與破碎,必須經過神的恩典轉化。「國家」層面的處境化主要涉及「家庭和社會」,以及「個人」層面。

莫羅博士於1972年提出處境化中兩根柱子理論,一支是規範性柱子,指神不變的道,另一支是可變的柱子,是指人「有血有肉的信心」(Enflshed faith),會因神學、倫理、藝術、傳說故事、禮儀和宗教經驗而改變。總括而言,處境化過程是替基督徒藉文化及理想框劃社會及文化各個面向,而目標是讓信仰層面與神的道緊扣,從而植根於社會及文化價值觀。

「家庭、社會和個人層面息息相關,互為影響!」莫羅博士解釋說,社會有不同程度的連結與脫勾,不同團體滲透社會各界,用以聚集,同時排除特定人士,又具有特定記號標示文化價值觀。故此,個人可透過社會上地位、尊榮、背景、性別角色、時間等文化價值觀,描繪出屬於自己的顏色拼圖,發揮影響力。重要的是基督徒要看到每天日常生活已在建構處境化,例如每天的祈禱、聚會等等。一方面由人塑造社會,另一方面社會也塑造人,可是罪惡滲透了人類及社會各個階層,順從撒但的邪靈也藉此入侵人類世界,幸而聖靈會介入人的生命,透過福音帶來生命的改變。

莫羅博士接著又指出,人可透過不同種類的資本進行交流,根據佛利民(Milton Friedman)的理論,這些資本包括了地位、才幹、金錢、時間等。例如,教會提供及分配這些資本給會眾,讓會眾學習並成長,另一方面,會眾可問問自己有什麼才幹為教會付出,讓神得著榮耀。

進一步分析學習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,莫羅博士認為學習模式包括了正式、非正式及技能主導學習。例如,慕道者到教會禮拜,一開始不會明白什麼時候站起來,什麼時候坐下,什麼時候該舉手,這些都透過觀察,潛移默化而學到。文化差異也會影響到對聖經的解讀,先賢對贖罪的意義在於基督代替我們受了刑罰,而新一代大多以得勝方面闡釋。

謝謝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(原《國度復興報》) 的報導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我們是:中華福音神學院(簡稱:華神) 「福音」:一直為華神所堅持,盼望培育出能夠真正體驗與願意傳揚基督福音信息的人。 超宗派背景的「神學院」:以信心尋求神的旨意與引導,完全依靠全球各地愛主的華人,認同我們的異象與事工,以禱告、財力 與人力來支持共同建立的神學院。
一九七〇年代因應大專校園學生工作的蓬勃新興,以及台灣本地福音廣傳的良好契機,華神在眾教會的託付之下創校,以培育學識、靈命與事奉緊密連結並平衡融合的神國工人為主要異象。
View all posts